慢性散瞳和快速散瞳对小孩的危害(自行隔离后遗症的症状)

本土病例屡创新高,日前还有医师直呼「现在谁确诊都不奇怪」,因此外界也认为若台湾步入「病毒共存」模式,要付出的代价恐相当高!不过,若不小心确诊轻症,身体后续是否也会出现后遗症?至于解隔离后的饮食习惯,又有哪些重点呢?

根据《HEHO健康》报导,确诊后遗症通常会在感染后3个月内出现,且持续至少2个月以上,常见症状包括:身体容易疲惫、肌肉痠痛、头痛、味觉或嗅觉失调等问题,不过有些轻症或无症状者总认为,反正自己并无出现什么异状,解隔后「爱吃什么就吃什么」,但这样真的好吗?

确诊后遗症通常会在感染后3个月内出现,且持续至少2个月以上。

营养师刘思妤指出,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在修复期,就好比体内有一个小伤口会让身体造成发炎状态,事后必须透过免疫修复、补充足够营养,才会让这个伤口结痂、复原,因此在饮食上除了要均衡及多样化外,也可同时遵循以下原则支持免疫功能,让伤口外表变得更平滑完整,迈向康复之路:

一、充足的热量

不管病毒量多寡,其实都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状态,因此不论生病或病后修复期间,患者都必须摄取足够热量,并以均衡饮食为基底,接着再补充好的油脂来源,像是:坚果类、酪梨、鲑鱼、沙丁鱼、鲭鱼、鲔鱼、亚麻仁油、橄榄油、芥花油、苦茶油等,提升热量摄取。

二、好的蛋白质

COVID-19会触发免疫系统产生发炎性的细胞因子,且惊人破坏力恐引起发炎反应,因此足够的蛋白质摄取,就会成为肺上皮细胞、上呼吸道黏膜细胞修补的原料,可在紧急时刻提供第一线支援。

此外,老人家免疫力当然比不上活力充沛的年轻人,因此长辈在确诊后更应加强蛋白质补充,才可调节、提升免疫功能、修补受损组织,因此补充好的蛋白质像是:豆製品(豆腐、豆浆、豆干)、海鲜、鱼类、肉类(白肉优于红肉)、乳品类(牛奶、优酪乳、优格)等,也都是不错选择。

三、补充抗发炎食物

这是提升免疫的重要元素,可降低发炎反应、修补染疫后恢复期受损的细胞,因此营养师建议可摄取抗发炎食物,像是:莓果类(蓝莓、草莓、覆盆莓等含有大量花青素)、鱼类(鲑鱼、鲔鱼、沙丁鱼、鲭鱼等富含Omega-3)、各种颜色蔬果(彩椒、番茄、菠菜、胡萝蔔等有各种不同植化素)。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必须尽量避免油炸、含糖等容易引起发炎的食物,毕竟油炸物不仅会吸附油脂使人发胖,同时还会导致身体发炎,而富含精緻糖的食物例如:零食饼乾、手摇饮料等,更会恶化发炎反应,因此建议控制摄取频率以一週2次为限!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