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话很努力.他心脏衰竭了!上班族“爱在外面吃不运动”怕被枪毙:做7招保命。

年轻时三餐在外、缺乏运动 退休后检查发现是「心脏衰竭」

随着现代人饮食西化、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在青壮年间的盛行率愈来愈高。若再加上不良嗜好如抽菸、酗酒,更可能导致「心脏衰竭」的风险增加。

国泰综合医院心血管中心主治医师简韶甫医师表示,诊间曾有一名患者刚从职场退休,年轻时为了工作三餐外食、缺乏运动,几年前健康检查发现警讯:血压、血糖及胆固醇都偏高,但无不适感就没有持续追蹤病况。患者退休后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原以为只是身体机能退化,经医师诊断后却发现是心脏衰竭,需要长期追蹤治疗。

出现这些症状恐为心脏衰竭警讯,请儘速就医!(图/潮健康)

心脏衰竭恶化连「讲话都会喘」 3方法评估诱发因子精準治疗

简韶甫医师表示,心脏衰竭的病理成因,为「心脏输出量」和「身体需求量」无法达成平衡,导致患者疲倦、过喘、心悸、双下肢水肿、尿量减少等,持续恶化甚至连讲话都会喘,并造成心跳加快、心律不整。若同时合併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律不整或心肌病变等疾病,将大幅增加心脏衰竭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若患者明显有心脏衰竭的症状,就医时会先以「心电图」评估有无心律不整或缺血性心肌变化;「胸部X光」评估有无肺水肿、肋膜积水或心脏扩大;「抽血检查」可以确认心脏衰竭指数、心肌酵素、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血糖和胆固醇来检查心脏衰竭的成因与疾病的严重程度。

简韶甫医师说明,若患者症状与初步检查符合心脏衰竭诊断,接下来会安排「心脏超音波」评估心脏收缩舒张功能,以及有无中度以上之瓣膜性疾病。若发现心脏衰竭的诱发因子,如缺血性心脏病或甲状腺功能异常,则会施以特定治疗,如採用心导管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或药物治疗甲状腺亢进等,通常可以大幅度改善心脏衰竭的症状。

医师分享「护心」有7大重点!(图/潮健康)

药物治疗、健康生活都要做到 医师曝「护心7大重点」

若经检查后无明显诱发心脏衰竭的特定原因,简韶甫医师建议透过以下「7大护心重点」,改善生活型态、积极控制危险因子和最佳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1、减少盐分吃太鹹除了会让高血压难以控制之外,也容易让水分蓄积在体内造成肺水肿和下肢水肿,建议盐分摄取每日小于3克,避免高盐及腌製类製品。

2、适度减重肥胖和代谢症候群息息相关,减重除了减轻身体负担外,对血压、血糖、胆固醇的控制相当有帮助,建议BMI要维持在27以下。

3、多加运动建议遵守「有氧运动333」守则:每週运动3次、每次大于30分钟、心跳强度大于每分钟130以上。

4、戒除菸瘾吸菸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除了造成心血管疾病外,也会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

5、酒精少喝建议一天饮酒量:啤酒小于350毫升、红酒小于150毫升、威士忌小于30毫升,若超过则会增加心律不整及心脏衰竭的风险。

6、药物治疗现今有不少药物证实对心脏衰竭患者有效,可显着提升存活率。患者需遵从医嘱按时药物治疗,切记不可自行停药,以免增加急性心脏衰竭的风险。

7、辅助治疗患者心跳过慢,可考虑装置心脏节律器,增加心脏输出量。若心脏收缩功能太低,可和医师讨论是否适合使用「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若患者曾因心脏衰竭发生过恶性心律不整,则可考虑利用「心脏除颤器」增加病人的存活率。

简韶甫医师指出,心脏衰竭经诊断后的5年存活率约只有50%,甚至比许多癌症的存活率还低。因此,及早控制危险因子、及早诊断与治疗皆可避免心脏衰竭的疾病进展,以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