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松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基本美感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这几乎是一个同义反复。如果没有基本的美感,就没有能力辨别美丑,如何能过上美而好的生活呢?爱美之心与财富无关不抬杠地说,有钱是一件好事儿,至少可以保障衣食无忧。但如果没有基本美感,如果没有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未必能够过上美的生活。相反,由于有钱、特别有钱,反而能过上丑的、特别丑的生活。近些年来,常常有某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街头雕塑丑爆网络,成为笑谈;也不时有一些大公司的标志性设施成为吐槽热点。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有一点是共通的:有钱,且缺乏基本的美感。爱美之心是人的本能,与财富无关。二十多年前,我在滇西北作田野调查,去过很多偏远的乡村。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很多普通农家的院子里都种着花草——房子的墙皮已经剥落了,但是院子里种着纯粹观赏性的花草。多年前,我曾写过《要多少年薪才能日日欢歌》,说的是云南西盟佤寨,年人均六百元人民币,是高级别贫困县,但是孩子们学说话就学唱歌,学走路就学跳舞,唱歌跳舞是日常生活。他们的生活可能是贫困的,但依然有对美的追求,生活中依然有美。近年来,流传着很多关于东北话的段子。其中之一是,东北话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大学宿舍只要有一个东北人,等到毕业就全带东北味儿了。我的童年在东北农村度过,起初村里还没有电灯,算是非常落后了。不过,村里人对说话特别讲究,动辄来个赋比兴,尤其讲究合辙押韵,喜欢拽个顺口溜。相互之间开玩笑,特别擅长李诞讨厌的谐音梗。两个相距甚远毫不相关的东西仅仅因为有相同或相似的发音就被联系在一起,村民乐此不疲。用高大上的方式,应该这样说:对语言艺术的追求,是东北农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如此庞大的群众基础,东北出现一大批“赵本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东北话的感染力。美感是超越理性的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倡用美育代替宗教,现在也有很多学校在倡导美育,美在生活中的份额应该是不低的。但如何进行美育,如何培养美感?常听到有人说,喝什么茶都是一个味儿。从旁观者的角度可以这样描述,他们的味觉无法区分各种茶的各种味道。当然,他们可以理性地了解关于茶的知识,或者从外观上分辨出红茶、绿茶、砖茶、沱茶,或者从包装上知道有西湖龙井、六安瓜片,但是他们自己对于茶是没有感觉的,也是无法欣赏茶的。美感,也是这样一种感,是超越理性的。一个人了解很多关于美的知识,会答题,但是未必会有精微的美感。还是说茶。要想享受茶的好,固然要了解关于茶的基本知识,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的味觉,能够分辨出不同的味道——基本味觉,是享受好茶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基本味觉,有了享受茶的意愿,接下来要做的当然是要不断地尝,不断地品,品尝不同的茶,用味觉分辨它们,感受它们不同的滋味。时日一久,味觉越发敏感,便有了对于茶的品味、嗜好。美感的培育,我想也应该是这样。要有基本美感,要有享受美的意愿,然后就是不断接触美的事物。然而,美的事物在哪儿呢?可以去美术馆看西画国画、古画今画,经常去,经常看,就会熟悉各种绘画;可以去音乐厅听钢琴木琴、横琴竖琴,经常去,经常听,就会熟悉各种音乐……当然,数字时代,也不用费时费力费钱地去美术馆音乐厅,上网就有了。然而,我忽然意识到,这样培养出来的似乎并不是我说的基本美感。如果有的话,可能是一种高阶的美感,或者,更可能是关于艺术的知识。我曾经见过被父母逼着练琴的孩子,听着也还不错,但是孩子一脸苦相,看着不像是感受到了美的样子。没有基本美感,怎么去美术馆音乐厅,怎么上网,也无法获得高阶美感。正如没有基本味觉,怎么喝茶也都是一个味儿。博物学是拯救基本美感的一条小路美感并不是一个神秘的事儿,也不是一个高深的事儿,原本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人这种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每个人生下来就像天生有味觉一样,就拥有基本美感,并且在生长的过程中,受美的事物耳濡目染,水涨船高,自然就养成了高阶美感。又想起我小时候的东北农村,土坯房是美的,篱笆是美的,田野是美的,天空是美的。家里的木桌椅木板凳,回想起来,都觉得是美的。我二舅、我小叔读书不多,但是手巧,他们会用荆条柳条编筐编篓,仿佛天生就会,天生就能编出好看的外形和花纹。在我“田野”过的村寨,木楞房、土掌房、竹林,也各有其美。这些美都是地方性的,与本地的文化和环境融在一起,无处不在。而城市的车水马龙,则难以用美来形容。褒义词也有很多,比如说雄伟、壮观,高科技……至于马路上的声音,则是噪音。大城市的房子有些会有现代设计出来的美,有些会有现代设计出来的丑。人们更在意的是其实用功能。我前一个住处在顶楼,远远地面对亚寄山,180度没有障碍,我喜欢站在阳台上看远远的山和云。我现在租的房子视野要差很多,正前方是一重重高楼,虽然距离不是很近,但是如果我在阳台上,更愿意看脚下小区里的花园,看大片绿色的树冠。现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举目望去,处处是不那么好看的人造的楼群、街道、水泥墩;环顾四周,生活空间里都是人造材料,以及人造材料的声音。就是这些,构成了婴幼儿最原初的视觉经验和听觉经验。在婴幼儿阶段,人的美感缺乏基本的刺激,缺乏生长的空间,就逐渐萎缩了。正如很多孩子丧失了运动本能——运动不再是快乐的事儿,而是不得不做的功课,就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运动快感没能得以发育。北大刘华杰教授说,他的同事彭锋教授提出一个概念,叫做自然全美。字面的意思是,自然中的事物全部都是美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恰当的概括。自然全美。花花草草都是美的。随便拔一棵草,只要有基本美感,就能感受到它的外形、色彩、材质、结构浑然一体的美。哪怕一朵很小的花,都有精巧的结构,美妙的色彩。忍不住又要谈博物学。孩子们是天生热爱自然的,这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我小的时候,看蚂蚁忙忙碌碌都能看一个小时。但是现在,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总是努力把孩子与自然物隔开——不卫生、不安全。所以儿童普遍患有“自然缺失综合征”。这是美国儿童教育家理查德·洛夫提出的概念,大意是说,儿童在成长阶段没有充分接触自然会导致很多问题,诸如易过敏、易自闭、易哮喘……我觉得,还会导致基本美感的丧失。在城市里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之中,从事博物活动,是一个相当容易实现的暂时逃脱人工环境的活动,虽然我们的城市绿化也是被人高度控制的。我曾经说,博物学是人类拯救自我灵魂的一条小路。现在我得加上一句,博物学是人类拯救自我基本美感的一条小路。来源 | 晶报APP编辑:陈建国#聚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