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常被认为是没有运动习惯、有三高慢性病的族群才会发生。但《英国运动医学期刊》研究显示,篮球、橄榄球、足球等较为激烈的综合运动员,在此病的发生机率远高于一般人,甚至呈2.5倍成长,不容忽视。
中华民国心律医学会委员沃宏达指出,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同时也需要高浓度的血氧,故负责运输的心脏也会因此变得厚实、肥大,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心房颤动,甚至心律不稳等毛病。而高强度运动并非只限于运动员,例如一般民众参与铁人三项、单车竞速、马拉松比赛时,由于路程远、强度偏高,仍然也会造成心脏极大负担。他直言,多数民众都认为运动有益身体健康,却不知过少、过量都会造成身体伤害,因而忽视心脏疾病的警示、发生。
对于心房颤动的症状分布,沃宏达说明,在初期时大多会出现胸口闷、心悸、喘不过气、心跳频率紊乱,但因为上述症状都是短暂、间歇,且平常并不会出现,多数人都仅在运动期间稍事休息,症状平息后便不以为意。这样的心态与处理方式通常会错失治疗黄金期,导致症状扩大为心脏衰竭、脑中风等重病。他指出,心房颤动时,心脏将难以推动血液循环,久而久之形成血块,堵塞血管,并形成血栓。血栓卡处组织后,氧气无法输送到位,缺氧坏死问题紧接发生。
因此,他认为民众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并透露3种方法进行身体状态的优化,防止病症加重。第一、生活调整。民众可藉由改变作息、饮食,以及修正运动模式进行。运动可优先选择低、中强度进行,例如慢跑、快步走动、游泳等有氧运动,同时以每分钟130下的心跳频率、单次30分钟、单周3次的「333运动」频率进行;第二、药物治疗。着眼于预防血栓、心律矫正内容,前者可服用抗凝血药剂,后者则可以电烧、抗心律不整药物调整心律节奏。最后才是利用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