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重要的策划公告!嘉兴将建设康复、儿童、肿瘤医院等专科医院。

近日,嘉兴市区域卫生规划(2021-2025年)公布。

文件对嘉兴过去的“十三五”区域卫生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十四五”做了详尽规划。内容较多,下面我们从几个重点来了解一下。一、规划背景首先来看“十三五”的发展现状,主要看几个数据。2020年底,全市共有医疗机构1719家,比2015年增加308家。2020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开放床位29133张,比2015年增加5919张。其中,医院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5602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31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38张2020年,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数3963.04万人次,比2015年增长9.96%;入院人数77.69万人,比2015年增长14.77%。全市病床使用率75.81%,比2015年提高10.53个百分点,其中医院78.7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5.94%。2020年,全市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26.62/10万,比2015年下降32.3%。以街道(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2020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82.82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11‰、孕产妇零死亡,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可以看到,“十三五”期间,嘉兴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在不断健全和进步的。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问题1、资源配置结构有待优化全市医疗机构以综合医院为主,专科医院数量少、规模小、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尤其是儿科、康复、肿瘤等医疗资源较紧缺。地区间、医疗卫生机构间资源利用仍不均衡,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情况特殊外,其他年份市级医院病床使用超负荷运转,但基层医疗机构病床未能充分利用。2、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3、服务能级水平有待提升二、十四五规划对此,制定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

表1 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及目标

规划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机构设置与功能定位: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院前急救、采供血和职业病防治等机构。①妇幼保健体系机构设置:市级设置市妇幼保健院,每个县(市、区)设置1家妇幼保健机构②院前急救体系机构设置:市级设置独立建制的市急救中心,县(市)及有条件的区可设置独立建制的急救中心(站)。直属站点和网络医院共同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市级至少设2个直属站点,县级至少设1个直属站点。市本级根据实际需要建成3-5个配备洗消区的急救站(点),县级至少建成1个配备洗消区的急救站(点)。独立设置的急救中心(站)院前医疗急救人员数量满足服务需求。每辆救护车至少配置医师1名,驾驶员1名,急救护士1名和担架员1名。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城市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3.5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少于11分钟;农村地区服务半径8-10公里或建制镇至少建1个急救站(点),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少于15分钟2.医院①市办医院机构设置:按照常住人口,每100万—200万人口设置1—2个市办综合性医院(含中医类医院)。市级设置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市中医医院等,至少培育1家老年医疗学科特色突出的三级医院。以迁建市第二医院为核心主体,开发建设长三角国际医学中心。市第二医院定位为长三角国际医学中心总医院,同时规划建设市康复医院、市肿瘤医院、市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形成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格局。②县办医院机构设置:县(市)政府原则上举办1家县办综合医院、1家县办中医医院,常住人口超过40万的县(市),县级公立医院的数量可适当增加,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中原则上至少有1家达到二级以上。县级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加快推进南湖区人民医院、秀洲区人民医院建设③其它公立医院支持部队、残联、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等部门举办以特定人群服务为主的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支持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其他公立医院的资源纳入区域卫生规划统筹管理。④民营医院机构设置:民营医院由投资主体自行选择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机构。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不得与社会资本合作举办营利性医院。功能定位:民营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和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或儿科、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医疗机构。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二)主要卫生资源配置卫生资源包括床位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实验室资源、学科(专科)资源、临床技术资源、信息数据资源等。1、床位资源科学调控床位资源规模。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床位数5.75张按照鼓励发展、平稳发展、控制发展等策略,制定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床位发展目标(见表2)。

表2 全市分区域、分类别床位配置指导标准

注:(1)人口数按照常住人口计算:2020年为541.1万人,2025年预计为580万人。(2)市办公立医院包括市属四所医院及省荣军医院。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均衡布局原则,制定市办公立医院床位配置指导标准(见表3)。

表3 全市市办公立医院床位配置指导标准(单位:张)

优化床位资源配置结构。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康复床位数0.3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5.6张。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73张左右配置。为社会办医院预留每千常住人口1.8张的床位指标。提高床位使用效率。原则上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6.3天以内,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7.3天以内。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5天以内,三级乙等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9.5天以内加强床位资源配置管理。2、人力资源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4.5人(其中中医类别0.62人以上),注册护士数5.22人。加强执业药师(药士)人才队伍建设和配置。

表4 全市分区域千人医师、千人护士配置指导标准(单位:人)

三、重点任务(一)实施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提升工程1.加强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应急检验大楼建设2.推进重大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完成南湖区公共卫生中心新建项目建设3.深化传染病收治定点医院和后备医院网络建设。

表5 全市分区域传染病普通床位与负压病床配置指导标准(单位:张)

4.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支撑体系建设。5.完善医防协同机制。(二)实施现代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工程1.着力推进市级医院高质量发展。主动应对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医疗需求变化,着力提升市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区域影响力,市第一医院力争“十四五”期末进入全国综合医院100强。积极推进市第二医院整体迁建、市中医医院改扩建、市第一医院二期新建、市康复医院新建等项目,并根据人口及医疗需求变化,及时调整院区及医联体单位床位设置。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推进市儿童医院、市肿瘤医院等专科医院建设,选择一家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提档升级。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强化市、区两级医疗机构的合作共建、统筹发展。综合考虑常住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规划建设一批市域领先、特色突出的儿童、老年、肿瘤、传染病、口腔、精神等市级及以上重点专科,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流动。2.大力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和“名医到嘉”工程。充分发挥我市医疗卫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发优势,深度实现与沪杭医疗“技术同城、服务同质、资源同享”。推动构建杭嘉湖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加快杭嘉等高水平医院组团式帮扶发展,着力打造省际边界医疗服务高地。以市第二医院整体迁建为契机,规划建设占地面积约1000亩的长三角国际医学中心,分期推进市第二医院和市康复医院、市儿童医院、市肿瘤医院、市口腔医院等专科医院及科研孵化基地建设。重点依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打造一批与沪杭优质医疗机构紧密合作的高端医疗机构,加快落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第一批)》。3.提升县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深化县级强院建设,合理提高县级医院建设和设施设备标准,针对重点病种,强化“外引内联”,加强与省市医院、县域内专科医院等机构在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按照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加快南湖区人民医院、秀洲区人民医院建设。推进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二期)工程,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三期工程,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二期、三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强化县级医院专科专病中心和儿科、老年医学科、精神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专科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有效承担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等任务。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工程,紧抓我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契机,以县域医共体或城市医联体为单位,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等建设,强化急救、全科、儿科、康复、护理、中医药和公共卫生等服务能力,满足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需求,城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在内部建设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农村地区探索镇卫生院与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统筹规划,毗邻建设。2025年,新改扩建村级卫生服务机构100家,政府办村卫生室规范化率达到90%以上。4.持续深化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改革。到2025年,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制度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成熟,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建设市级医院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合作的城市医联体4家以上。5.推进社会办医协调发展。社会办医院设置实行指导性规划,各县(市、区)“十四五”期间至少引进1家规模300床以上的社会办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环境,帮助社会办医机构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达到三级医院规模的社会办医院3-4家,支持社会办医院参加等级医院评审。提升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海宁康华医院等优质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支持曙光美容医院、邦尔骨科医院等特色专科医院建设,打造地区内行业示范医院。规范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眼科、骨科(骨伤科)、口腔、妇产、儿科、肿瘤、精神、医疗美容等专科以及康复、护理、体检等领域拓展多层次多样化服务。6.全面提升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知名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院校的合作,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着力实施嘉兴市“351卫生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30名医学领军人才、50名学科带头人和100名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强势推进名校合作、硕博引育、紧缺人才招引等三大“倍增计划”,加强与国内知名医学院校合作,加大优秀毕业生招引力度,力争每年引育博士20名、硕士100名。完善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机制,每年定向培养人数不低于200人,其中中医专业不低于20%。选派优秀骨干人才赴国内知名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培训、进修和挂职,“十四五”期间选派不少于5000人次,市级重点学科团队赴长三角地区进修培训率达到100%。(三)实施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工程1.推进中医医院强院建设。到2025年,力争县级中医医院100%达到三级乙等水平,1家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水平2.促进中医药服务能力再提升。到2025年,建设一批省级、市级中医药医学中心和医疗中心,争创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实现中医特色专病专科市级覆盖率100%、中医适宜技术基层覆盖率100%。3.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四)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体系提升工程1.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2.健全妇幼保健网络体系。做优市妇幼保健院,在原有产科区域专病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争创妇科、小儿外科、胎儿医学、新生儿危重症救治等区域专病中心,规划新建市儿童医院,提升妇女、儿童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和危急重症诊治能力。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县(市)妇幼保健院的迁建项目建设,争取3家县(市、区)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标准。扩大婴幼儿照护普惠性服务供给,建成一批管理规范、模式可复制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单位,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数4.6张,镇(街道)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率达50%以上。开展省级母婴室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二级以上医院全面配置标准化母婴室,推进流动母婴室建设。在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之外,市级和每个县(市)至少确定1家以上应急助产机构。推进“云上妇幼”服务。3.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4.健全全方位、立体式的健康管理体系。5.健全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标准体系。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