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谈论佛陀。“佛祖保佑”、“阿弥陀佛”几乎人人都说。那么究竟什么是佛?
佛与如来
佛是佛的简称,佛是梵文的音译。如果我们今天用我们的中文音译,应该是“布达”。(西藏著名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是梵文音译,意为“佛教圣地”。)
佛是觉悟者或智者。这个词并不是佛教独有的,早在佛教诞生之前,它就在印度存在,但在佛教形成之后,它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佛陀是在智慧和功德方面达到最高境界和最完美境界的人。这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小乘佛教中的“佛”一般被用作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不单指释迦牟尼,也指一切证悟圆满者,号称三界十方无量佛。
什么是如来?
在佛教中,“茹”是“真茹”的意思,是绝对真理的意思,“如来”是指掌握了绝对真理,降世救度众生的圣人。如来是佛的另一种说法,不是某个佛的专属称谓。比如释迦牟尼佛可以叫释迦牟尼如来,宝生佛也可以叫宝生如来,灯火佛也可以叫火灯如来。
但是,由于世俗的观念,我们常说的如来是指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简史
释迦牟尼佛确实是历史人物。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期。他的全名是“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是祖姓,“悉达多”是本名,属于印度北部的释迦牟尼部落,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牟尼的圣人。
当时印度北部有十六个王国,释迦牟尼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位于今天的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的父亲是净饭王迦毗罗卫六世王,母亲是贤惠的摩耶夫人。
释迦牟尼佛诞生地–古印度迦毗罗卫士蓝毗尼园
传说玛雅夫人一天梦见一个骑着大白象的陌生男子钻进了她的右肋骨腹部并怀孕了。这就是“白象入胎”。玛雅夫人在怀孕 14 个月时在尼泊尔蓝毗尼花园生下了悉达多。在小王子出生后的第五天,他被取名为悉达多,意思是“一切都完成了”或“一切都完成了”。
不幸的是,在悉达多出生的第 7 天,玛雅夫人去世了。小悉达多由他的姑姑玛雅夫人的妹妹玛哈波帕蒂公主抚养长大。
悉达多才华横溢,聪明伶俐。从七岁开始,他开始接受学术训练,学习《吠陀经》和《五明》。
“五明”和“四吠陀”是当时印度最先进的学术。所谓无名,是指当时的五门学科,即表、技、方、理、内。“明”是学习的意思,类似于文学、数学、法律。陈述是语言和语言学的知识;技巧是工艺和建筑的知识;药方是医学知识;原因是逻辑知识;内在的知识就是宗教的知识。
所谓“四吠陀”,是指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四大根本圣书。“吠陀经”的意思是“知识”和“启示”。因由四部分或四类组成,故称为“四吠陀”。
五年后,悉达多完全掌握了五心四吠。他学识渊博,博大精深,连老师都比不上。净饭王也请人传授悉达多武功。经过4年的学习,悉达多的武功高超,在国内无人能及。
此时的悉达多已经十七岁了,身材很好,文武双全,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纪。但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从小就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相传,他看到田里的虫子被农民挖出来,被鸟儿啄食,从而深深地感受到了众生的苦难。这种对世间苦难的深刻思考,让他产生了生而为人的念头。
景梵王担心儿子出家,很着急,打算用婚姻来博得悉达多的心。景梵王请求悉达多娶邻城天极城主善觉王的女儿耶输陀罗公主为妻。公主天生害羞,追求者众多。山觉王提议参选女婿,净梵王动员悉达多参选。悉达多非常聪明伽优,擅长武术。他很快击败了许多竞争对手,脱颖而出,成为了耶输陀罗公主的丈夫。
结婚后,悉达多逐渐开朗起来。他和耶输陀罗公主过着非常幸福幸福的生活。纯米王很高兴,以为儿子已经放弃出家的念头了。
《四门游》
转眼间,10年过去了,悉达多在皇宫里兴旺发达,娇生惯养。有一天,悉达多突然想到去望城郊外玩耍。第一次出门到东门,遇到一个在街上乞讨的老人;第二次出门到南门,遇到了一个病重、呻吟的病人;第三次出了西门,他遇到了一个人,死人没有感情。
这三趟旅程让悉达多太子看到了人生中的老病死之苦。他的心情和想法很复杂。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人为什么会老、病、死?为什么要经历这么多的痛苦,我们怎么能不老,不生病,甚至不死?
悉达多第四次在北门出去,遇到一位正在修行的僧人。和尚表现得平和安详,仿佛他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安逸。悉达多与修行人初步交谈,了解到什么是比丘,比丘是救度众生。悉达多认为他终于找到了答案,所以他决定出家。
净饭王劝他,为悉达多设下重重障碍。但悉达多下定了决心,最终一夜之间离开了皇宫,逃离了迦毗罗王国。悉达多到阿那玛河边,摘下饰物,剪掉黑发,披上袈裟,表示出家。
寻路之旅
悉达多首先来到了不朽的瓦嘎瓦修行的苦行林,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时苦行很盛行,提倡从受苦不净的身体中解脱,广受僧侣的推崇。悉达多参观苦行者的修行方法:苦行者的生活极其艰难,有的吃蔬菜,有的吃草,有的吃树枝,有的吃牛粪;有的练站,有的练坐,有的练倒立,有的练静;有的伏在荆棘上,有的伏在石板上,有的伏在树干上,有的睡在坟堆上。
到访后,悉达多独立思考苦行法门,认为苦行法无法真正解脱。所以悉达多离开这个地方去寻找一种新的修行方式。悉达多跟随大神阿罗兰修习禅修,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了阿罗兰所说的最高境界——虚无之地。后来悉达多来到望舍城,拜不死的尤陀罗为师,证得“非理想非非理想定”的最高境界。这里的“虚无”和“非理想,非非理想”都是瑜伽冥想,在当时的印度哲学界非常流行。但悉达多认为禅修只是心的锻炼,但离开之后,
后来,悉达多来到尼仁禅河,苦行六年,一天只吃一米米,或者一豆一麦。虽然经过这六年,他的境界有所提升。但身体受到了很大的损伤,脸色苍白,四肢僵硬。悉达多总结自己的功课,认为这种修炼方式与苦行无异,所以决定放弃这种修炼方法。
佛在苦行期间被猴子供养
悉达多放弃苦行,来到伽耶山。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粗大的比巴拉,枝繁叶茂,宛如一把巨伞。树下有一块平坦的巨石。悉达多觉得这是上天专门为他准备的一座寺院。所以,我决定在这里练习。悉达多立下大愿:“若不成就无上菩提,宁可折断身躯,永不得此座!” . 这一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据说,我们喝腊八粥的习俗,起源于佛教节日“佛陀成道日”。
法轮第一转
悉达多出家之初,迦毗罗卫派五人跟随太子。悉达多出家后,他们五人也出家了。后来,悉达多放弃苦行,沐浴尼仁禅河,并接受牧女苏雅达的奶供。
悉达多成道后,在巴拉那鹿野苑找到高千如、摩南巴提、十里迦叶、摩诃库里、阿水士五人,向他们宣讲十二业力、四圣谛和八正道。他们深受感动,再次接受佛陀的教诲,成为佛陀的第一批弟子。这是悉达多成佛后的第一个教法。无尘茹等五人是佛陀最早皈依的第一批比丘,被称为“前五比丘”。
这样就产生了佛教的三宝:释迦牟尼得到佛的真果,名曰“佛宝”;佛陀成道后所宣讲的四圣谛等法,称为“法宝”;僧宝”。一旦拥有了三宝,佛法就会传遍天下。
之后,佛陀想要教育一位有声望的修行者,以便他能够教育更多的人。佛陀爱上了 100 岁的 。他是火婆罗门的首领,也是摩揭陀王的上师。他自以为是,傲慢自大。他有500个弟子。兄弟三人,二弟三百弟子,三弟两百弟子。迦叶三兄弟的侄子也有弟子250人。佛陀与强大的迦叶之间的战斗最终战胜了伟大的迦叶。就这样,迦叶三兄弟、他们的侄子和他们所拥有的1250人都皈依了佛陀。 的皈依使佛教蓬勃发展。
早期教育
佛陀成道后第二年,应摩揭陀王品波沙拉王之邀,来到摩揭陀国都城罗阇舍。佛陀看中了城外的秃鹫山,决定在这里传教修行。国王成为护法并赠送了美丽的 。佛陀欣然接受了宾婆罗多国王的布施。佛陀将嘉兰达竹园命名为竹林寺。竹林精舍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寺院。
佛陀早期传道时,有两大弟子,一个是舍利弗,智慧第一,一个是木伽连,神通第一。两者在理论上指导了秩序的重大改进和发展。摩诃迦叶也在此期间皈依,在佛陀圆寂后成为该教派的实际领袖。
后期教育
佛陀的使命开始以拉贾沙城为中心,后来又以舍夫城为中心。沙维特城堡是科萨拉王国的首都。相传是柯萨拉国的富商在舍卫城南买下波斯王子齐塔的花园,供寂寞长老(又称,善教)用钱铺地,如舍卫释迦牟尼. 国家说话和居住的地方。只多太子被此举感动,还将园中的树木捐赠给释迦牟尼,故又称“孤园独树”。这座神社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宿舍数百间,还有礼堂、报告厅、礼堂、休息室、浴室、客厅、储藏室等,远超竹林寺。佛陀很喜欢这个地方,以后也经常在这里传法。首都泗萨拉国王、佩尔纳国王和王子齐塔,后来成为佛陀的追随者。
释迦牟尼佛的影响遍及印度各地,但他长期居住的地方是拉贾沙和舍夫。特别是谢维特,他在那里住了 25 年。大部分佛经都是在这两个首都传讲的。
佛灭
晚年,佛陀周游各地,沿途讲经。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国的城罗迦夏住了一段时间。从秃鹫山回到迦毗罗卫国,是释迦牟尼一生的最后一程。这段旅程还没有结束。从南摩罗国到北摩罗国的途中,在北方的释迦牟尼涅槃中,在摩罗国都城库西那迦城郊。
佛涅槃
佛陀圆寂时,他的大弟子中只有阿努鲁和阿难,法身被移到了郊外的天官寺。七天后,摩诃迦叶和僧侣们齐聚一堂,与马拉居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佛陀火化后,弟子从骨灰中得到顶骨、牙齿、中指骨和八万四千舍利。
相传佛陀圆寂后,当时信奉佛教的八国派人到玖辛那城争夺佛陀舍利。起初,摩罗国的人民拒绝分享,八国出兵,试图以武力抢夺。佛舍利权争夺战即将爆发。后来,玖辛那城的婆罗门神父露娜求情,建议将圣物平分,以免发生战争。该提案被八个国家采纳。遗物全部分发完毕后,带回国内建塔供奉。屠露娜带回了曾经盛放舍利的空瓶子,还建了一座宝塔供奉。已故孔雀王无法得到遗物,只好把佛祖火化后剩下的灰炭带回佛塔供养。因此,佛舍利被葬于十处,这就是早期印度佛十塔的由来。
题外话:除了住在五台山、普陀山等佛教圣地,或者少林寺、塔尔寺等名寺附近,佛教其实离我们很远,但我们觉得我们对佛教的认识是远超道家。高的。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四大菩萨”伽优,但很少有人能说出“三清四皇”。这或许会对中国人对《西游记》等电视剧的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对佛教的很多了解其实都是肤浅的。我喜欢看闲书,可惜忘记了。闲暇之余,把读过的书复述一遍,算是读书笔记,加深印象。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