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形变美的故事,通过整形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

作者:梁涛 合理 编辑:何欣洋

图片:摄图网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对外貌过度渴望、对身体过于焦虑,反而会让已有的幸福从手中流走。——小婚家

在整形行业日益火爆的当下,制造完美身体形象的整形手术背后,隐藏着人们怎样的心理?

01成年人的世界,越来越“需要”整容

有段子说,

失恋或失婚后的人最容易掉进这几个坑里:自杀式健身、报复式学习、打卡式喝酒、盲目式整容。

刘霓离婚了,她本以为4年的婚姻让自己成熟、坚强了很多,但在看到老公一边对前女友念念不忘,一边在微信上跟其他异性暧昧不断时,还是对婚姻绝望了。

她主动提出离婚,但她感觉自己才是被抛弃的人。

北京女孩、小康家庭、本科学历、银行经理,配上模特般的身高和常常被搭讪的脸蛋,不能说是“天之骄女”,刘霓也绝对值得被人称赞“真漂亮”。

但漂亮的刘霓也掉进了失婚后的“坑”:

在健身房里连续一个月,气喘如牛地练出饱满的肱二头肌后,她报名了CFA(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

备考半年多,结果考前一天跟朋友哭诉、喝酒直到半夜两点。

杵着不清醒的头脑坚持答完卷子,刘霓冲出考场回到家里,洗完脸一看镜子:“坏了,我怎么丑成这样了?”

刘霓本来就嫌自己眼睛不够好看,被长辈从小夸到大的内双丹凤眼在醉酒发胀后,简直肿成了一条缝。

她下意识打开手机,轻车熟路地翻到了前夫前女友的微博,看着那女人的头像:

小鹿般无辜的眼睛、黑溜溜的美瞳、长长的睫毛、尖尖的下巴、嘴边浅浅的酒窝,虽然她总是在闺蜜面前吐槽那女人长了一张毫无特点且有乡土味的网红脸,但她不得不承认,那长相真是我见犹怜。

“你们有推荐的医疗美容医院不?”刘霓装作不经意地问闺蜜,“你问对人了,我在这家做过很多项目,都不错。”

刘霓看到闺蜜发来的医院公众号,直接打开了“眼部整形”页面,一天之内她就约了面诊时间。

一周后,半张脸裹着绷带的刘霓,看着医院里穿着病号服的人来来往往,很快就放平了心态。

“都说整容越来越普遍,真是眼见为实。”

她才意识到,自己在脸上动的这几项手术,在这家医院里都属于难度系数最低的。

那削骨的、隆胸的、全身抽脂的人在病床上躺了几天,都能自如地下床溜达、闲聊、取外卖,甚至还有人抽空跑到医生屋里面诊,想在恢复期间把身体的其他部位顺道也“美”一下。

“我都说过你多少回了,别觉得害臊,我们单位10个女的里面,得有五六个都动过脸,大动作、小动作都有。

人到中年,心态不年轻了,咱们面貌上也得使劲向上啊。

还有,你知道吗?

我听说你前夫去割眼袋了。”

出院时,刘霓的闺蜜一边开解她,一边送来了一个“贴心”的八卦。

《2017年微整形年度大数据报告》显示,在家庭月收入超过2.5万元的女性群体中,

年龄在35~50岁的女性,对抗衰老的医美项目比较感兴趣;而年龄在28~35岁的女性,则对提升颜值、雕塑身材等项目的需求巨大。

∆ 28岁女护士整容致死 图片来源:网络

而同年的《中国医疗美容报告》中指出,女性为主要的医美消费者,占比为88.9%。

埋线提升、切开双眼皮、自体脂肪全脸填充等为中国女性医美消费者最喜欢的手术项目,

而鼻综合、植发等则为中国男性医美消费者最喜欢的手术项目。

02整形变美=更有竞争力?艾巧在广州一家口碑还不错的医疗美容医院里当整形顾问,平时工作挺忙。艾巧见过的小明星和网红,可能比娱乐圈里的导演见过的还多。对于很多职业来说,选择整形是为了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演员、空乘、模特、网红如果有了漂亮的外表,便可以为事业助力不少。

李小洁是艾巧比较熟的客户之一,

之前只在医院零零散散地打了几次瘦脸针和美白针,

前段时间她突然找到艾巧打算“来次大的”,

她说自己可是下了狠心,在演艺圈拼搏了7年也不火,这次想改头换面,拼了。

前几年网络大电影(简称网大)市场红火的时候,李小洁演过不少片子。

一年7部网大,但角色都是风情校花、神经质女鬼等,一部的片酬才一两万块钱。

李小洁也不想接演这些情节俗不可耐、粗制滥造的网大,但实在是身不由已。

李小洁觉得自己的鼻子有些塌,颧骨有些尖,有时候她也感觉自己之所以上不了好戏都是因为长相不好。

有一次,

李小洁听说某知名导演为自己的大制作电影海选女配角,

她找了好几层关系联系到了选角的副导演,

等了一个星期,结果被告知没选上。

副导演告诉她:“小洁,你的演戏经验算是丰富,但大导演觉得你面相有些苦,定了另一个女演员。”

李小洁受挫了,在家里宅了3天,她恨不得打电话去怨爹妈:怎么就把自己生成“苦相”了?

她也不断地问自己:想在演艺圈翻身,是不是非得狠下心来动刀子?

为了改变自己所谓的“苦相”,李小洁做了玻尿酸丰颊、隆鼻、填充额头……

把自己赚来的片酬都砸在脸上,两个月后,她重新跑片场。

许多人都夸她的五官更有形、更立体,上镜更好看了,

还有一些关系好的朋友“埋怨”她:“你看,你早整不就早出头了吗,多少人都是整完才有出路的?”

那段时间李小洁接的作品质量也提高了不少,有一部流量小生的戏居然来找她演女配,咸鱼翻身的感觉让李小洁有点飘飘然。

然而,

李小洁鼻子山根打的玻尿酸没过多久也“飘”了,它们开始向两侧流去,这让李小洁的面部显得很僵硬。

于是她又来找艾巧咨询,想试试假体隆鼻,还想削削颧骨,让自己的面部更圆润一些。

“身为一个演员,李小洁真的算是这个行业里比较迟钝的了,别说是演艺、时尚和服务行业,普通人趁早整容也不是稀罕事了。我们医院每年秋天都会诞生一批‘9月美人’,今年的这一批估计已经‘面世’了。”

艾巧说,有些整形医生会把暑假来整形的学生们称为“9月美人”。

“这些孩子都是六七月放了假来整形,两三个月恢复好了之后,9月一开学,全都变美人。”

继看剧、学车、旅游等暑假固定热门项目后,整形也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假期项目之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第一道蜕变后,选择在高考后主动迎接第二道蜕变——整形。朋友结伴整形、父母带着整形……人们对整形和医美的态度,在这些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艾巧透露,他们医院去年在夏季一两个月内,就做完了全年80%的学生客户。随着医美平台的广告营销,明星、网红的示范效应,包括整形在内的医美话题变得大众化。如果把时间倒回六七年前,整形还称得上是个新奇现象,不少人动动脸要藏着掖着。但现在,随着国内相关产业的成熟,整形消费也变得越来越盛行。“我想以更好、更美的面貌迎接大学的新生活。”在医院门口接受电视采访的孩子,不假思索地说出这样的话。在一些父母眼里,出众的外貌就是就业、升学、找对象的“敲门砖”,提早做好容貌上的“改造”,就能够获得将来在竞争中胜出的“法宝”,他们支持孩子,刷卡时毫不手软。

图片来源:网络接待了不少学生,艾巧固然欢迎年轻客户,但她也有些头疼:

“我偶尔担心现在的学生是不是太过自信,我还劝过几个人,不要一次性在脸上动太多地方。有些学生一来就说得头头是道,我知道他们肯定在医美软件上看过攻略了,但别人的方案不一定适合自己。而且他们现在的审美观还不成熟,心急做一堆项目,过几年大众审美变了,他们还得‘返厂修复’,花钱又遭罪。”

“而且我们这个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必然有一些不法之徒以次充好,拿低价诱惑学生。为什么我要说这些呢?我也是个妈妈,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因为爱美而被坑被骗。”

03 占比多数的“随大流”式整容从医17年的李金明跳槽到北京某著名的公立整形医院当主任,第一个接待的病人是一个隆鼻上瘾的女孩。

“她的鼻子已经整过两次了,一开始我是不建议她做重塑鼻形手术,鼻形做得不错,完全没有必要再动刀子。”

整形医生做得久了,会有点“佛系”,因为不会像刚入行那样急于给病人推荐项目,只有合适的或者病人特别迫切要做的,李金明才答应做。

“那个女孩在我面前一坐定,我就看出来她大概整了十几个地方,眼睛、下巴、苹果肌、鼻子、发际线,大腿应该也抽过脂。”

当天李金明有两台手术,每台耗时3个小时以上,他之所以同意加上这女孩的手术,是因为她已经来求他好几次了。

“医院在西五环,她每次都要坐两个小时车,我还是于心不忍,就答应了。”在整形医生看来,现在大多数来整形的人,都很“坚持”,却都不“明确”。

“大家都很坚定地觉得自己做了整形就会变美,生活就会发生改变,但是你要问:欧式双眼皮有什么后遗症?打完肉毒杆菌或者玻尿酸会有什么不便?隆鼻到底适不适合你的整体面部?他们给出的答案基本上绕不开几种:我妈/朋友说我割了双眼皮肯定好看;我同事/我姐打过,说恢复几天就好了;明星不都整鼻子吗?说明整完肯定有改善……”

“都挺盲从的。”李金明医生用这样一句话概括道。尤其是近两年诸如光子嫩肤、电波拉皮、黑脸娃娃、瘦脸针等微整形项目的崛起,一方面降低了整型的价格门槛,一方面也提高了人们对整形的接受度。

“很多想嫩肤抗衰的女性,一开始是做光子嫩肤、热玛吉等能量注入型的项目,后来便开始做埋线提升等微创的项目,然后就慢慢接触割眼袋等需要动刀的手术。以前在私立整形医院的时候,95%客户的消费历史都是‘从小到大’‘从浅到深’,费用呈多倍增长。”

大部分女性一开始都只是想做做维持和保养,但经不住身边人的“种草”、顾问的推销以及自己对变美和抗衰逐渐增强的渴望,她们随着“大流”,在整形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贵”。

04 整形的背后,是恐惧与渴望幸福,在很多人眼中无外乎两个词: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中国人口众多,竞争激烈,无论是事业还是伴侣,要想有更多的选择权,必然要在某方面“过人”。美是一项优势,基因传递机制决定了人类会以貌取人,因此,整形的兴起不是偶然。英国整形外科专家曼彻斯特曾经说过:

“整形美容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整形美容外科是要处理人们的情感、心理、社会需要以及渴望,整形美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心理及社会变化的过程。”

整形其实反映了人内心深处的焦灼:

试图讨好爱人?对工作能力不够自信?对未来的不确定……

所有的这些,促使一些人干脆将身体也当成了一种竞争资本,投入人生的战斗中去。选择正规、资质可靠的整形机构,做出理性规划并量力而行,这样的整形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将整形当成改变命运的灵丹妙药,认为整形是万能的,甚至陷入不停息的整形中无法自拔,就需要引起警惕了。因为整形就像酒精等充满诱惑却饱含伤害的物品一样,需要“度”的把控。优秀的人绝不可能一“美”以蔽之,但很多人或是认识不深,或是急于求成,以为美能改变一切,整形便能让自己抓住幸福的根本。殊不知,“过犹不及”,几千年前的《论语》中早已写就了这样的金句,对外貌过度渴望、对身体过于焦虑,反而会让已有的幸福从手中流走。尽管整形不是洪水猛兽,但就像那句耳熟能详的酒品广告:“小酌怡情,狂饮伤身。”只有对自己、对美、对整形都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判断,才能“美”得适度而不盲从。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