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教导我们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适当的温度变化成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成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一段成功的恋爱也是如此,就像孵小鸡,离不开适当的温度,更离不开鸡蛋。如果把鸡蛋换成一块石头,那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结果恐怕都是没用的。
根据大叔的观察,回避型人格就好像是一块石头,这种人格的个体很难谈好恋爱,无论用什么样的温度,也很难“孵出小鸡来”。
那么,回避型人格具体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
回避型人格的个体自尊比较低,对于别人的批评感到极度焦虑,因此他们尽量避免与其他人交流,以减少被别人批评的可能。他们可能会选择社会隔离性高的职业,或者幻想从事这样的职业,比如孤岛的管理员。
当必须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回避型人格的个体会表现出拘谨、紧张,并且对可能被评价或批评的信号高度敏感。他们害怕自己会说一些愚蠢的话或者做出让自己尴尬的事情,他们容易感到孤独和抑郁。虽然他们也渴望和其他人建立关系,但他们又感觉这种关系是没有价值的,并且自我孤立起来。
回避型人格跟社交恐惧症非常像,这两种个体都会对他们的社交互动进行高度的自我批评。回避型人格个体比社交恐惧症个体对社交场合往往会有更加严重和普遍的焦虑,并且焦虑会对他们造成更大的损害。
认知心理学家提出,回避型人格的个体会发展出功能失调的信念,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这是生命早期被重要他人拒绝的结果。
认知心理学家主张,遭受父母拒绝的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我的父母都不喜欢我,还有谁会喜欢我呢?”因而他们回避与其他人交流。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一旦人们认识我,他们就会发现我很差劲。”当必须与其他人交流的时候,他们会变得不自信和神经质,心想:“我一定要在时时处处都取悦对方,否则她就会批评我。”他们也倾向于低估自己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正性反馈,认为其他人只是出于礼貌,或者尚未发现他们有多么无能。一项针对130名回避型人格的研究发现,他们比其他人格更赞同以上这些想法。
如果你喜欢的人或者你本身就是这种回避型人格,那么,大叔的建议是,先试着去改善这种人格,先把内因搞好,再去搞外因。如果不这样,那就本末倒置了,白费力气不说,还徒增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