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吃什么?
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耕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会升起,俗称青龙节。相传是龙腾起之日。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表达对龙的尊重和祈雨,让上帝保佑丰收。
我国的民俗很大一部分是食俗,2月2日也不例外。龙是二月初二最崇敬的神。二月初二的食物是龙精:把面团搓成圆球,加糖煎,叫龙蛋;糕叫龙鳞糕,面条叫龙须。面条; 米饭是龙眼;饺子是龙牙;馄饨是龙耳;煎饼是龙皮;粘糕是龙腰;吃猪头就是龙头。每天吃的食物也应该叫好运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东西,比如豆腐叫豆豉,芥末叫借钱等等。
1、饺子
饺子有的像元宝,有的像耳朵。这天龙抬头吃饺子,叫做“吃龙耳”。“倒挂不如自在,吃饺子不如吃饺子。” “龙抬头”这一天,人们讲究吃“荤素饺子”,即馅里有荤素。新年财运滚滚滚滚。
2、炸油饼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区,人们有过春节吃煎饼的习俗,称为“吃龙胆”。炸出来的饼色泽金黄,叫龙胆,十分形象。做法是将小米磨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条,做成黄米粉。用黄米粉制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有两种,一种是“素饼”,一种是“炸饼”。
3、春饼
初一注意吃春饼,二月初二也要注意吃春饼。立春吃春饼叫“咬春”,2月2日吃春饼叫“咬龙鳞”,因为春饼又圆又薄,形似鳞片。并命名。二月初二吃春饼的习俗起源于清代。饼里有酱肘子、猪头肉、樟茶鸭等肉,还有韭菜、萝卜、豆芽等蔬菜。
4、驴卷
在老北京,人们总是喜欢在农历二月初二买“滚驴”。黄豆面和豆沙馅的驴卷,造型圆润,有“滚钱”的吉祥寓意。
5、标志
正月初二,淄博人有吃挂旗炒面的传统习俗。所谓旗子就是一块面团切成菱形,长宽3-2厘米。将干面条用白色抗土炒熟,制成炒面。
6、面条
北方人喜欢在二月初二吃一碗“龙须面”,祈求好运。龙须面是由山东的拉面演变而来的。面细如发,流水如银龙入海,故名。相传,明代御膳房有位大厨,在春节这一天,做出的面条细如发丝,宛如龙须。从此,这种油炸精点就成为了一种很时尚的小吃。二月二月的龙须面有“顺滑”的美好寓意。
7、爆米花
武则天登基后,这件事惹恼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嘱咐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下雨,黄龙却违背了他的意志。玉皇大帝得知后,将它从人间打下来,压在了佛塔下。玉皇大帝说,要回天庭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东西,就必须“开花金豆”。人们为了救龙王,到处寻找金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在晒玉米种子的时候,突然想到玉米就像金豆一样。炸了就开花了,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家家户户爆爆米花,院子里放个香炉烧香,
8、炒豆
2月2日,西北地区,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的习惯。意思是每年立春,2月2日,岷县,来朗汇的人会买大菠萝带回家敬老。正月初二也被称为“菠萝会”。
9、猪头
农历二月初二是老百姓的传统节日。人们蜂拥购买猪头肉,祈求新的一年有好兆头。
10、葱油饼
有的地方把二月初二吃的饼称为“龙鳞饼”,而吕梁地区则在这一天吃煎饼或葱油饼,称为“接龙皮”。在太原,除了煎饼外,还有饺子,被称为“吃龙耳”,也有人把它和饼、菜一起吃,就是龙头的意思。晋南这一天,必吃麻花和包子,称为“啃龙骨”。
11、炒面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乡一带,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到了午饭时间,家家户户都吃炒面。炒面就是把面条撕成小块,然后拌入肉丝、油豆腐丝、春笋丝、青菜。因为炒面的形状像虫子,意思是大家齐心协力把虫子炒了吃。
12、备用蛋糕
江浙沪地区保留着2月2日吃“背饼”的习俗,意思是撑腰,意思是吃饼后,那些年就不会腰酸背痛了。
13、芥末饭
2月2日,有吃芥末饭的习俗。当地方言有句押韵,意思是这天吃芥末饭,一年不会得皮肤病。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芥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叶绿素。
为什么要在2月2日吃“龙”粮?
农历二月初二,是蓝龙开始出现在二十八星座的日子。由于对龙的崇拜,人们在这一天必须吃带有“龙”字的食物才能获得“龙气”。其中,除称油饼“龙胆”、春饼“龙鳞”、面条“龙须”外,米饭也称“龙子”,馄饨、饺子称“龙耳”等。
据专家介绍,农历二月初二恰逢蛰刺开始,蛇、蚯蚓等冬眠动物开始活动,蛇也俗称“小龙”、蚯蚓。俗称“地龙”,蛇和蚯蚓开始出现,称为“龙抬头”。而一些害虫也与蛇、蚯蚓同时活动。因此,在明代,有在农历二月初二吃“熏虫”的习俗。人们铺煎饼、煮腊肉、炒菜、用油烟灭害虫、食用以保护庄稼、祈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