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娃的都知道,孩子生病了难受,妈妈也跟着无眠,一到晚上谁都不要,就跟树袋熊一样挂在妈妈身上,不肯下来。
当妈的听着孩子咳咳的声音,心疼得吧嗒吧嗒直掉眼泪!
与此同时,我师妹茯苓医生收到了这位宝妈的微信消息。
大概是两个月前孩子出现咳嗽的症状,并且咳嗽得比较频繁,有少量白痰、白鼻涕。
去医院输液+雾化,还用了清肺热的药,折腾一圈下来,孩子咳嗽还是反反复复。
茯苓医生一听症状就知道,白痰、白鼻涕,其实是肺寒,医院用的却是清热的方法。
她说:“茯苓医生,真是抱歉,喝了一天小青龙之后孩子咳嗽反而增多,痰也增多了,我看情况不太好就把药停了,又开始继续雾化、输液,现在孩子整个人体质变差,整天没有精神头,是不是我做错了?”
“可是咳嗽不是肺热吗?我看网上也是建议这样做,应该没有问题啊。”
关系到孩子的健康,茯苓医生还是耐心的解释到,喝了一天小青龙咳嗽增多、白痰增多,这都是正常的排病现象,说明身体的寒正在往外排,这是好事。
“孩子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肺热”,这些年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这句广告词不知误导了多少家长们。
追溯到根源,所有的咳嗽根本上都是肺寒,只不过有的时候会经历寒热错杂的阶段。
像干咳、嗓子疼、胸痛等等,这些看起来是热症,很多人直接用清热的药。
即使前期用了清热的药,后期也要照顾到寒,这样才能治疗到根本。
就像这个新冠,新冠很多症状就是胸痛、干咳,仝小林院士定义它为寒湿疫,也是看到了其根源是寒。
内经上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果肺原本就虚弱,邪气很容易来犯。
因为在他第一次咳嗽的时候,没当回事,肺虚弱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就好比是国家军事实力弱,敌军没事儿就会来侵犯。
比方说感冒,感受了风寒之邪,从皮毛入侵,肺又位于上焦,首当其冲,很容易被邪气侵犯 。
秋冬的时候为啥咳嗽多啊,还不是因为气温降低的关系,会进一步加重肺寒。
长期的肺寒就容易形成瘀滞,就好比河流的流速减慢,泥沙就开始沉积。
这时候就不仅仅是功能层面的问题,已经出现实质的脏腑问题,病情就更重一些。
那年茯苓医生治疗的一位医友,她刚找到茯苓医生的时候已经确诊咳嗽变异性哮喘,还有一个4.8cm的卵巢囊肿。
茯苓医生给开了方子,并让她定期反馈身体情况,调整方子配伍,悉心照料一个月,体质明显好转。
又过了一个月,胸闷、咳嗽的症状明显改善,体质也变强了。
眼看着病情慢慢好转,在一个雨夜着凉之后,又出现了嗓子痛流鼻涕,前胸气管痛的情况。
阴雨天会对心肺功能有影响,这个时候吃点小柴胡恢复一下就可以了。
结果医友想到她见过一位九十岁的婆婆天天干咳,咳嗽几十年;
她害怕了,害怕自己也一辈子被咳嗽缠身,于是用了一天激素药。
用完激素药之后症状好转,但是自愈能力明显下降,并且出现了乏力、睡眠不好、耳鸣等副作用。
我们正常人的肺工作状态好的时候,能够顺利的实现肃降的功能,好比是水蒸气上蒸为云,云肃降为雨。
在蒸馒头的过程中,热气会往上冲,等到馒头真的热熟了,热气就不会往上冲了,锅盖上都有小水珠了。
这个气往上冲的过程就是咳嗽的过程,锅盖里有小水珠了,才是肃降得好。
如果不想有这个气上冲的话,第一种方案肯定是我们想办法把锅里的水烧开,想办法把温度提上去。
用温药温肺、破肺寒就好比是帮助馒头蒸熟,蒸熟之后就不会有气上冲了。
看上去没有咳嗽的症状了,但是馒头却怎么也熟不了,放在身体上,看上去没有症状了,但是你的肺会越来越虚寒,身体也会变差!
长期用寒凉药,会造成脾胃的虚寒,食欲差、肚子大、面色黄,这些问题逐渐的都会暴露出来。
咳嗽在冬天易发,并且易发人群多为虚寒体质的人,属于冬病的范畴。
本身的体质就偏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
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这是体内的寒邪最容易赶出来。
但是如果自身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
其次,光懂中医不行,把肺寒当肺热治疗的庸医也不在少数,因此还要找到一位令人信服的医术精湛的中医。
茯苓医生治疗的咳嗽病例至少上千例,小儿咳喘不说是覆杯即愈也算是药到病除,咳嗽转变成的重症患者也能在悉心调养下慢慢恢复。
每一位接诊过的医友,茯苓医生对她病情的前因后果,治疗过程了若指掌,这不是每一位医生都能做到的。
那一年,一位医友给茯苓医生寄来了一封手写的感谢信,这年头手写的人已经不多了,可见其真诚。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守正学堂):最错误的一句广告语: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肺热!错误的止咳方法会要了你的命!